(網經社訊) 拼多多下了一盤大棋。
拼多多全年營收達398億
拼多多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3月20日,拼多多發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2022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398億元,同比增長46%。
利潤方面,拼多多實現單季凈利潤95億元,同比增長約43%。毛利方面,拼多多實現單季毛利309億元,毛利率為78%。
2022年,拼多多全年營收為1306億元,同比增長39%。利潤方面,拼多多實現全年凈利潤315億元,較2021年同比增長306%。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阿里實現營收8645億元,京東實現營收10462億元,而拼多多的營收只有1306億元,僅為阿里的15%,京東的12.5%。
(圖源:說財貓)
可見,相較于阿里、京東兩大電商巨頭,拼多多的營收規模還有很大的差距。
不過,令人驚奇的是,在三大電商巨頭中,拼多多的凈利潤卻是最高的,增速也是最迅猛的。
凈利方面,阿里實現全年凈利潤252億元,同比下降56%;京東實現全年凈利潤97億元,同比增長64%;而拼多多的全年凈利潤不僅突破了300億元,還實現了翻倍增長,展現出自身極強的造血能力。
至于拼多多是怎么做到的,拼多多財務副總裁劉珺認為,公司仍處“投入期”,技術創新是業務高質發展的航向標與動力源。
換句話說,沒有技術的支撐就沒有拼多多的快速發展。
財報顯示,拼多多2022年全年研發費用超百億元,同比增長15%,創歷史新高。其中,拼多多第四季度研發費用為24億元,同比增長19%。
事實上,自2021年起,拼多多逐漸從“重營銷”轉向“重研發”,并將研發開支傾斜到農業領域,投入100億設立了“百億農研專項”。
而2022年是拼多多實現戰略轉型的第二年,其為了推動技術升級,創造長期價值,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也是理所當然。
在多重布局之下,去年拼多多的研發費用再創新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需要注意的是,財報顯示,拼多多2022年第四季度整體運營開支(包括銷售與營銷、總務與行政、研發三項)為218億元,同比增長58%。
其中,拼多多2022年第四季度銷售與營銷費用為177億元,同比增長56%。
同期,拼多多的總務與行政費用為16億元,同比增長291%。
可見,去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研發費用的增長是三項重要開支中最低的,銷售和營銷費用依舊占據大頭。
目前看來,拼多多的戰略轉型,尚未完成。
拼多多下了一盤農業大棋
近兩年來,幾乎所有電商平臺都在“降本增效”。
而拼多多卻反其道而行之,尤其針對農業領域的研發投入,近兩年來都“只增不減”。
2021年,拼多多的研發費用為98.91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68.92元增加了43.5%,到了2022年,其研發費用更是直接達到了104億元。
此前,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也表示,拼多多是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服務好用戶的關鍵就在于加強研發能力。
可見,拼多多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那就是過了技術這一關。
不得不注意的是,拼多多作為最大的農產品銷售平臺,其自始至終都在大力發展電商助農,并致力于用科技提升農產品供應鏈效率。
此前,拼多多依照國內農業產業帶的需求與實際,先后發起了“農云行動”“暖冬行動”,舉辦了“第三屆全球農創客大賽”“第三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等農業賽事活動。
除此之外,“百億農研專項“項目更是直接由陳磊擔任一號位。很明顯,數字化農業是拼多多發力科技的重中之重。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幾年前,國內電商平臺就掀起了“數字化農業”的浪潮。當時除了拼多多,淘寶、京東都在加緊布局。
京東方面,2020年,京東成立數智農業生態部。次年,京東正式落地“農產品大流通戰略”。
截至2022年10月,京東物流在全國10個主要城市擁有18個生鮮冷庫,生鮮冷鏈配送覆蓋全國300個城市,日均訂單達到100萬單。
阿里方面,2020年,阿里設立了數字農業事業部和數字鄉村實驗室。2021年,其推動了全國100個縣的農產品進入盒馬。截至目前,阿里在全國落地超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
(阿里的數字化農業模式)
雖然巨頭們布局不斷,但也難以掩蓋數字化農業“吃力不討好”的事實。
首先,我國缺少大規模生產農產品的企業,采購需要依賴于個體農戶和種植商,即便平臺扶持,也很難實現規?;a。
其次,農產品受氣候、病蟲害等因素影響較大,而目前的技術水平尚在初級應用階段,難以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最后,對平臺來說,控制運輸成本始終是一個大難點。大部分農產品的物流費用能達到商品總價的20%,尤其是涉及冷鏈運輸的產品,物流費用更是高昂。
或許正是因此,至今沒有一家電商平臺把數字化農業這條路跑通。
而拼多多作為起家于農業的電商平臺,早在2020年,其農產品帶來的GMV就達到了2700億元,占總GMV的16%。
成立8年來,持續扎根農業的拼多多,顯然不會止步于此?;蛟S這也是它大手筆投入研發的重要原因。
更何況,在三大電商巨頭中,只有拼多多的優勢品類是農產品,如果它能持續筑高技術壁壘,擴大農產品優勢,又何愁守不住市場。
目前看來,數字化農業依舊是拼多多未來的重頭戲。
平臺優勢,也是一種武器
2015年,在電商格局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拼多多橫空出世。
此后8年,拼多多一步步實現了彎道超車,躋身頭部電商平臺。
起初,拼多多憑借著低價策略和拼團模式,迅速搶占了下沉市場,而后它又上線了百億補貼頻道,收獲了大批高線城市用戶。
數據顯示,拼多多上線百億補貼頻道后,單季度凈新增月活用戶數量反彈至4000萬左右,高線城市用戶占比在短短一年后達到48%。
(拼多多百億補貼界面)
同時,拼多多也在強化農產品布局。截至去年3月31日,拼多多累計有近4萬款優質農產品上線百億補貼頻道。
不過,深入人心是“下沉市場”、“低價”標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拼多多的發展。
數據顯示,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用戶占到拼多多總用戶的58.8%,這也導致其難以突破高單價市場。
(圖源:藝恩營銷智庫)
另外,在品牌商的爭奪中,淘寶天貓對大品牌更具吸引力,而拼多多由于不夠符合品牌調性,很難成為主打“高價”“優質”等品牌商的首選,進而影響拼多多的商品供給。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618,天貓共吸引了超過26萬品牌參與其中,出現了近300個成交額過億的品牌,100個成交額過億的單品。
(圖源:天貓)
反觀拼多多,卻時常被品牌方“拒之門外”。此前,任天堂switch、海藍之謎、戴森等大品牌都曾發表官方聲明稱,拼多多并未獲得品牌的官方授權。
另外,拼多多曾推出的 “超級品牌日” 和 “萬人團” 等促銷活動,成效也并不明顯。截至2022年9月,拼多多售賣的商品中,非品牌占比達到60%。
目前看來,品牌化已經成為了拼多多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綜合來看,拼多多未來需要實現的是,一邊發揮優勢領域,鞏固低價市場,一邊加速品牌化,挖掘中高端消費人群價值。
從整個行業來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優勢,是所有電商平臺都需要考慮的問題。
歸根結底,充分利用自我優勢,把電商業務做大做強才是平臺的第一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