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經社訊)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在接受《中新經緯》記者采訪時指出:
近五年,中國每年廢棄手機約4億部,進入正規二手閑置物品交易市場參與回收利用的只有10%左右,超半數被閑置在家。二手數碼產品含有前物主的大量個人信息,如隨意丟棄存在泄露隱患。
2023年3月15日,3·15信息安全實驗室就展開了專門測試,測試表明:一鍵刪除、快速格式化和默認不勾選“格式化SD卡和手機存儲”等操作都不能完全將數據刪除。有網友也擔心廢舊手機回收存在泄露隱私風險。
實際上,從上述手機回收比例來看,二手閑置物品交易最大的痛點是信任問題。正如3·15信息安全實驗室中的技術人員所言,完全格式化就可以保證數據信息安全刪除。而這個操作其實并不難,手機是可以大膽回收的。但為何“很多人的廢舊手機寧肯閑置在家,也不交易呢?”這背后的根源是在交易過程中,二手交易平臺并沒有搭建出一個值得買賣雙方為之信賴的場景,賣方商品的質量無法獲得官方評估,而買方也缺乏足夠的監管來阻止部分人鉆空子。這就造成在交易中買家和賣家都有可能遭遇痛點。
目前,部分二手電商交易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數據安全等質檢服務,其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商品的質量以及確保商品描述信息準確無誤,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購物體驗。
另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二手電商市場數據報告》顯示,2015年至2021年,中國二手電商交易規模從45.9億元增至4001.7億元,7年增長86倍。按照目前的市場增速,預計到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000多億元。
其中,二手電商頭部效應明顯。在細分市場中,二手綜合類有閑魚、轉轉、享物說、拍拍嚴選等玩家;二手電子產品類有找靚機、愛回收等;二手時尚類有花粉兒、紅布林等;二手奢侈品類有只二、心上、胖虎等;二手書類有孔夫子舊書網、閱鄰等;B2B類有拍機堂、采貨俠等。
二手產品回收市場容量較大,但電商滲透率較低,并具有巨大潛力。隨著共享經濟、循環利用等綠色消費理念逐漸流行,“買二手、用二手”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所接受,甚至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其中價格優勢吸引了荷包不太滿的年輕人。但“真假難辨”又是難以回避的痛點。
我們曾經通過投訴受理等方式對二手電商進行調查,最終發現二手平臺存在包括虛假宣傳、質量問題和維權困難等亂象。二手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分布于交易過程中,分別為交易前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交易中消費亂象頻發,很難建立可信賴的交易場景。同時,平臺售后保障機制缺失。
其中,虛假宣傳在二手電商中屬于“高發事件”,因為二手電商的性質與其他零售不同,消費者在購買時只能憑借賣家所提供的圖片、文字來挑選商品,從而導致虛假宣傳經常發生。其次,與傳統電商平臺相比,二手電商在商品質量方面問題突出。因為二手物品已經被使用,有一定的折舊,如何判定商品質量問題是何時出現成為難題。與此同時,退款退貨等維權問題也存在一定難度。當然,最核心問題還是在于缺少監管。信任度提升能夠培養用戶的粘性及復購率,同時提升平臺形象,通過口碑效應引流。提高商品信息透明度及完善售后服務機制必將是二手電商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